钛酸钡陶瓷烧结工艺
钛酸钡,作为一种重要的陶瓷材料,因其高介电常数、压电铁电性及正温度系数等优异性能而备受关注。烧结工艺对钛酸钡陶瓷的致密化与显微结构具有决定性影响。然而,钛酸钡陶瓷存在介电常数随温度变化率较大、介电损耗高、击穿场强低、薄层吸收强度弱和带宽窄等缺陷。为了克服这些不足,通常采用掺杂改性手段以提升其性能,而不同的掺杂材料对钛酸钡陶瓷的影响各异。因此,对钛酸钡陶瓷制备工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。
钛酸钡陶瓷烧结工艺
1.无压烧结
无压烧结是在常压下进行的烧结过程,主要包括常规无压烧结、两步法烧结、两段法烧结。常规无压烧结涉及将陶瓷胚体加热至特定温度,保温后冷却至室温以制备陶瓷。此方法需要较高的烧结温度(超过1000℃)和较长的保温时间。若烧结温度偏低,则无法形成足够的液相以填充胚体内的气孔,导致材料晶界结合不良及存在较大孔洞,进而影响材料的电性能;若烧结温度过高,则可能导致晶界移动过快,晶粒异常增大。两步法烧结是在加热至一定温度后不进行保温,而是迅速降温至较低温度并进行长时间保温。与常规烧结相比,两步法通过控制温度变化,既抑制了晶界迁移(导致晶粒长大),又保持了晶界扩散(坯体致密化的动力),从而在晶粒不长大的前提下实现烧结目的。两段法烧结则是在较低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,随后在较高温度下保温,最后自然冷却。此工艺可降低烧结温度和缩短烧结时间,适用于细晶钛酸钡陶瓷的烧结。
2.高压烧结
高压烧结分为高压成型常压烧结和高压气氛烧结两种。在高压成型常压烧结中,样品在高压下再次加压,颗粒间接触点增加,气孔减少,导致烧结前坯体的相对密度显著增加。由于陶瓷烧结活性与样品的压坯密度密切相关,因此烧结温度显著降低。高压成型常压烧结可使烧结温度降低至少200℃(无压烧结温度一般高于1200℃)。高压气氛烧结,高压显著增加陶瓷致密的驱动力,并因成核势垒降低而增加成核速率,扩散能力降低而减小生长速率,被认为是获得致密细晶陶瓷的理想方法。晶粒尺寸对BaTiO3的晶体结构和铁电性有显著影响,随着晶粒尺寸减小,BaTiO3陶瓷中会出现多相共存和铁电性消失的现象。随着微电子和通讯技术的发展,铁电组件的小型化和集成化需求日益增长,因此获得细晶陶瓷以实现最佳电学性能变得尤为重要。然而,此方法对模具耐高压能力要求较高,工艺复杂,操作难度大。
3.微波烧结
微波烧结利用微波电磁场中材料的介质损耗,使材料整体加热至烧结温度以实现烧结和致密化。微波烧结具有整体加热特性,烧结过程中材料吸收微波能并转化为分子的动能和势能,降低烧结活化能,提高扩散系数,从而实现低温快速烧结,可获得纳米晶粒的烧结体。其优点包括烧结时间短,低频介质损耗缺陷浓度减小,介质损耗降低。与常规无压烧结相比,微波烧结制备的BaTiO3陶瓷晶粒更小,具有相对较多的晶界,晶界的介电常数较低。典型的烧结方法是:将压制成的样品置于小刚玉坩埚中加盖后放入大刚玉坩埚中,小刚玉坩埚和大刚玉坩埚间填满具有较强吸波能力的材料(如四针状氧化锌),将大刚玉坩埚放入家用微波炉中烧结成瓷。
4.毫米波烧结
毫米波与微波相比具有更短的波长,电磁波能量在空间分布更均匀,能够使被烧结材料本身温度分布更均匀。毫米波烧结还能进一步降低材料的烧结温度。较低的烧结温度不仅有利于制备细晶粒陶瓷材料,还能降低多层陶瓷电容器内电极的使用要求。毫米波烧结的这些特点使得在更低的烧结温度和更短的处理时间内,可以获得与或超过常规烧结材料介电性能相当的钛酸钡陶瓷。